銅作為不銹鋼中的重要合金化元素,其在提高耐腐蝕性方面的作用主要通過影響鈍化膜性質、調控電化學行為及優化局部腐蝕抗性等機制實現。具體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說明:
一、促進鈍化膜的形成與穩定性
不銹鋼的耐腐蝕性核心依賴于表面形成的鉻基鈍化膜(主要成分為 Cr?O?),而銅能顯著優化這層鈍化膜的性能:
富集與致密化:在不銹鋼鈍化過程中,銅會向表面富集并參與鈍化膜的構成。研究表明,含銅不銹鋼的鈍化膜中銅元素含量可達基體的數倍,且能與鉻、氧等形成更致密的復合氧化物(如 CuCrO?),大幅降低膜的孔隙率,阻礙 Cl?、SO?2?等腐蝕介質的侵入。
提升再鈍化能力:當鈍化膜因機械損傷或局部腐蝕破裂時,銅可加速基體表面的再鈍化過程。銅離子(Cu2?)在破損區域快速擴散并與周圍的鉻、氧結合,縮短鈍化膜修復時間,減少基體暴露于腐蝕介質的窗口。
二、抑制局部腐蝕(點蝕、縫隙腐蝕)
局部腐蝕(如點蝕、縫隙腐蝕)是不銹鋼失效的主要原因,而銅能針對性提升其抗性:
降低點蝕敏感性:點蝕的發生與 Cl?在鈍化膜缺陷處的聚集有關。銅的加入可通過兩種機制抑制點蝕:一是銅的富集使鈍化膜表面的 “活性點”(易被 Cl?破壞的薄弱區域)減少;二是銅離子(Cu2?)在局部腐蝕微電池中可與 Cl?結合形成難溶的 CuCl?,降低局部區域 Cl?濃度,減緩點蝕擴展。
增強縫隙腐蝕抗性:在縫隙(如螺栓連接、墊片接觸處)中,由于電解液流動受阻,易形成缺氧、高濃度 Cl?的腐蝕環境。銅的高電位(標準電極電位約 + 0.34V,高于鐵和鉻)使其在縫隙中作為 “陰極”,抑制基體(陽極)的溶解;同時,銅的溶解產物(如 Cu?、Cu2?)可在縫隙內形成保護性沉積層,阻斷腐蝕介質的持續滲透。
三、調控電化學行為,降低整體腐蝕速率
不銹鋼的腐蝕本質是電化學反應(形成腐蝕微電池),銅通過調整電極電位和反應動力學抑制腐蝕:
提高基體電極電位:銅作為貴金屬元素,其加入可使不銹鋼的整體電極電位正移(更接近貴金屬電位),降低基體的 “陽極活性”,減少自發溶解的趨勢。例如,含銅 2%-3% 的奧氏體不銹鋼,其開路電位比不含銅的同類鋼種高 50-100mV,顯著降低了均勻腐蝕速率。
抑制陰極反應:在中性或弱酸性環境中,腐蝕的陰極反應主要是氧還原(O? + 2H?O + 4e? → 4OH?)。銅對氧還原反應有一定的 “催化抑制” 作用,可降低陰極反應速率,從而整體減緩腐蝕(腐蝕速率由陰、陽極反應中較慢的一步決定)。
四、特定環境下的針對性優化
銅的耐蝕性在某些特殊介質中表現突出,因此含銅不銹鋼在以下環境中優勢顯著:
含硫或有機酸環境:在含硫化氫(H?S)、亞硫酸或食品工業中的有機酸(如檸檬酸、醋酸)環境中,銅本身具有優異的耐蝕性(銅與硫的反應產物 Cu?S 為致密保護層,且不與多數有機酸反應)。例如,含銅的 304Cu 不銹鋼在果汁加工設備中,耐蝕性比普通 304 不銹鋼提升 30% 以上。
海洋或高鹽環境:在含高濃度 Cl?的海水或鹽霧中,銅的上述局部腐蝕抑制作用(抗點蝕、縫隙腐蝕)被放大。典型如含銅雙相不銹鋼(如 2205Cu),其點蝕當量值(PREN)比不含銅的 2205 鋼高 2-3(PREN=Cr%+3.3Mo%+16N%+Cu%),在海洋工程中表現更穩定。
總結
銅通過優化鈍化膜結構、抑制局部腐蝕擴展、調控電化學行為及適應特定腐蝕環境等多重機制,顯著提升不銹鋼的耐腐蝕性。實際應用中,銅的添加量通常為 1%-4%(過量可能導致熱加工性能下降),常見于奧氏體不銹鋼(如 316L-Cu)、雙相不銹鋼(如 2507Cu)及耐熱不銹鋼中,廣泛用于化工、海洋、食品等對耐蝕性要求嚴苛的領域。